王建男环北极人文生态摄影观察作品特别展《大融冰》5月12日举行

王建男环北极人文生态摄影观察作品特别展《大融冰》将于5月12日起在黑龙江省美术馆举行。这是独立摄影家与人文观察家王建男在国内外举办的第20次北极摄影作品展览,也是他的第22次个人摄影作品展览。

本次展览的主题源自王建男同名摄影纪实文学《大融冰》。21世纪,最流行的末日学说莫过于“地球变暖”。传播者预测,在“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之后的下一次滔天洪水将无须像《创世记》中记载的那样“天窗大开,暴雨如注,滔天洪水吞噬生灵万物。大千世界,只剩下诺亚方舟”,而是只要地球上的冰川全部融化就足够了。“冰、融冰、大融冰”,这些词汇已经演变成网络时代的热搜。

通过图像叙述+文字诠释的特别展示模式,展览将充分表现王建男独到的北极人文观察视角与强烈的天人共生情怀。

展览共分两部分。其中,一号展厅为《大融冰》纪实摄影专题展,真实记录了北极原住民的生存现状,展出的54幅摄影作品每幅都渗透着王建男作为人文观察家的理智思考——“比冰川消融更可怕的,是一种和谐生态的无声消逝!”

二号展厅为典藏作品展,包括了《鲸湾·2013》《最后的游牧》《绕行者》等屡次在国内外斩获大奖的经典作品。强烈的视觉冲击,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大融冰》的人文价值。

展览由黑龙江省书画院(黑龙江省美术馆)主办,展期一个月,将于6月12日结束。展出的作品已全部被黑龙江省美术馆收藏。

作为世界上踏查北极部落最多的摄影家与人文观察家,2005年10月起,王建男夫妇以“穷游”的方式,在北极理事会划定的原住民居住区开始了“环北极人文生态摄影观察”。截至2018年已25次进入北极八国的186个原住民聚落和生态区,拍摄并存档了约7万幅北极摄影作品,撰写了180万字的考察札记。

十多年间,王建男夫妇坎坷而执着地往复于遥远而神秘的北极,试图用手中的镜头去观察极地的冰与火,用眼前的真相去辨析人类的罪与罚。

对北极原住民生存状态的持续踏查,使王建男的北极摄影作品充满了理性思辨与人文反省。他独树一帜的行动与作品,得到北极国家的尊重与认同。北极理事会称其为“来自中国的因纽特人”,他的作品被加拿大、挪威、芬兰、丹麦、俄罗斯等北极国家政府收藏。

王建男北极摄影作品《鲸湾·格陵兰·2013》先后获得北极理事会国际摄影大赛冠军和西班牙MLL国际摄影大赛银奖;《最后的游牧》获加拿大营养与健康国际摄影公开赛最高奖。

王建男北极摄影作品展览自2013年至今已在哈尔滨、北京、深圳、广州、大理等城市以及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举办了19场,与此同时,他的北极主题演讲《大融冰》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西安、哈尔滨等城市以及加拿大、格陵兰多地举办了51场。

2015年,中国外交部为王建男摄影作品举办了专题展览《中国与北极》;2013年,获“中华文化人物”。同时,1999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王建男还是第一位登上联合国总部讲坛的中国报人、第一位在美国举办个人摄影展览的中国新闻摄影家与第一位获得丹麦王国《促进格陵兰文化发展荣誉证书》的非丹麦国民。

▲阿帽提是一种连着大帽子的因纽特传统外套,便于保暖携带婴儿。(庞德因莱特,努纳武特,加拿大。2008年8月。)

▲冰山·猎人·雪橇犬。(鲸湾,格陵兰。2013年4月。此片获北极国际摄影大赛人文类冠军。)

▲德米特里和妹妹娜塔莉亚在雪地上生食全鹿,她们的母亲托克利夫娜蹒跚走来。(尤受科,亚马尔,俄罗斯。2018年3月。此片获加拿大营养与健康国际摄影大赛最高奖——主席奖。)

▲猎鲸是传统的团队作战。几艘小艇、几只长矛,以古老的方式围剿一头灰鲸,是楚科奇海猎人的骄傲。(白令海峡,俄罗斯楚科奇半岛。2017年7月。)

▲萨满祭司维克特洛维奇顺便也做文物生意。(迪尔林,俄罗斯萨哈共和国。2010年8月。)

▲五岁的阿列克谢伊是生在苔原的涅涅茨人。他边玩手机边说,“长大了,我要住在城里”。(尤受科。亚马尔,俄罗斯。2018年3月。)

▲绚丽极光下的阿拉斯加输油管道。(费尔班克斯,阿拉斯加。2010年4月。)

▲“世界东极”与“来自昨天”的海鸟。(杰日涅夫角,白令海峡。2017年7月。)

▲站在“穹 ”(帐篷)前的涅涅茨姑娘。(萨列哈尔德,俄罗斯。2018年3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